《黄帝内经》提到:“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,不治已乱治未乱。夫病已成而后药之,乱已成而后治之,譬犹渴而穿井,斗而铸锥,不亦晚乎?”“治未病”的理论记载及临床运用已有2000 多年历史,是古代医家集体智慧的结晶,在炎黄子孙繁衍生息、防病保健中功不可没。
此后,“治未病”思想领域在历代医家精研医理与辨证施治结合的基础上,不断总结,日臻完善,不仅指防病于先,还包含已病早治,瘥后防复,其内容也逐步涉及到饮食起居、情志调节、针灸方药、导引按跷等不同层次。
“治未病”与日常生活息息相关
“治未病”大致相当于我们平常所说的“亚健康”状态,但二者并非完全等同,古医籍虽然以记述医理居多,但中医源于古人生活实践,讲求天人合一,因此“治未病”应该融入我们的日常生活。
比如古人生活上讲“食饮有节,起居有常,不妄作劳”,情志上说“恬淡虚无,真气从之,精神内守”,也就是告诉我们,要按时起居、凡事有度、淡泊名利,这不仅是对行为修养的解读,更是防治“未病”以养“浩然之气”的诠释。所以,对于当代人来说,“治未病”可以理解为外避邪气、内养正气的一种文化内涵。
但是,这并不意味着“治未病”可随意用于保健、治疗。
中医“治未病”涉及诸多方面。以灸为例,当前以艾灸养生‘治未病’应用普遍,保健机构应运而生,但灸性温热,所以虚寒性病证、风湿痹证等更为适合,艾灸为中医外治法的组成,同样讲求整体观念、辨证论治,而非部分媒体所宣传的百病皆治。如把握不当,一概混施,就可能有火热伤阴、灼烫皮肤之弊。从长远来看,还降低了民众对其信任度,对中医发展也产生了不利影响。”
“治未病”,对症选方妙法多
“治未病”不仅告诫医者应对患者病情明察秋毫、未病先防,也启示我们在疾病未生之前,做到早期干预、扶正以祛邪。在临证时,常以扶阳、理气、健脾等治则指导“治未病”。
第一,《黄帝内经》有“阳气者,精则养神,柔则养筋”之言,说明了阳气的重要性。又艾性纯阳,阳虚体质者可以此“未病先防”。如“改良长蛇灸”借助灸盒为工具,在大椎穴至肾俞穴隔姜片灸,加灸涌泉穴,对于慢性疲劳的改善也有很好疗效。艾灸温阳益气,背部为督脉、足太阳膀胱经所循行,生姜温经通络,三者合用而扶阳之力大增。灸盒安全易行,温度可控,便于推广。但应该提醒的是,此法灸面广、火力足、作用强,所以对于大便溏、小便频、腰腹冷、倦怠重,中医辨证为“脾肾阳虚”者更适合,艾灸时长控制在45 分钟左右,或遵医嘱。
第二,中医有“百病生于气”之说,所以平时应保持情绪平和,可用玫瑰花、腊梅花代茶饮理气疏肝。如果您出现精神抑郁、胸胁胀满、咽中异物感,可能为中医的“痰气郁结”,可以艾灸双侧少商穴、隐白穴,古称“烧鬼眼”。
第三,中医讲脾胃为“后天之本”,如平时您感觉腹胀纳呆、胃脘冷痛、四肢不温、大便溏泻等症状,多为中医“脾胃虚寒”之象,可用灸盒施灸于中脘穴至气海穴、足三里穴,于上午7点到11 点胃经、脾经主时期间艾灸,阳气升发,温补脾胃。也可生姜熬大米山药汤,晨起温服,但血糖偏高的朋友应注意适量。